一個立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身殉國,二十六歲的生命就濃縮到碑上這一行字裡了。
是不是這一塊碑、這一行字,能成爲一種靈魂的歸依?
這一日,五月的陽光照著七十五歲的我,溫馨如他令我難忘的溫和聲音。
到這裡來,莫非也是他的引領?如民國卅五年(1946)參加他殉身一周年紀唸禮拜一樣,並不全是一個意外?
我坐在碑前小小石座許久,直到章斐帶我下山,由玄武湖回城。
玄武湖,原是我必訪之地。但此時將近日落,湖水灰黯,樹色也漸難辨。童年往事,全隱於暮色之中。
在那一排排巨大,沒有個人生死特征的墓碑之間,我想起民國廿五年(1936)冬天,在甯海路我家爐火前聽他艱困地敘述他父親被日本人酷刑燒死的悲勵。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我的爸爸爲什麽常常不在家。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後,他回北方,在死亡邊緣所做的工作;也明白了爲什麽在北平和天津,媽媽帶著我不斷地隨著他改姓王,姓徐,姓張……。
我也才真正地明白了蓋家小兄弟爸爸的頭顱,爲什麽挂在城門上!
踏上流亡第一段路程,由南京到漢口,中山中學高中部男生,是我家共生死的旅伴。
我重病的母親和三個幼小的妹妹,全由他們擡的擡、抱的抱,得以登車上船。
這些都不滿二十歲的男孩,在生死存亡之際,長大成爲保護者。船到漢口,學生隊伍背著自衛的一佰枝槍,被分派住在一所小學的大禮堂。
十二月的夜晚,衣被不夠禦寒,日本飛機日夜來炸,城裡、江邊,炸彈焚燒晝夜不熄,他們之中年滿十八歲的十多人過江去中央軍校臨時招生處報了名。
張大飛報的是空軍。他說,生命中,從此沒有眼淚,隻有戰鬥,隻有保衛國家。
此後,他一心一意進入保護者的新天新地了。
嚴格的入伍訓練,由冬至夏,使他脫胎換骨,走路都得挺胸闊步。
飛行教育開始之後,他又進入另一境界。
他二十歲生日,寫信給媽媽、哥哥和我,很興奮地說,他讀了愛國志士高志航(Gao Zhi - hang,原名高銘久,1907 - 1937,抗日戰爭期間民國空軍英雄、中國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淞滬會戰爲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敵機的中國人,1937 年 10 月,在周家口機場駐防時,因機場警報不靈,遭日軍轟炸機偷襲,於座機中壯烈殉國。時年 30 歲。後其靈柩被送到湖北宜昌安葬)的傳,決心更加努力精研技術,一定要考上驅逐機隊,在天空迎戰進犯的敵機,減少同胞的傷亡。
「死了一個高志航,中國還有無數個高志航!」。必須同時養成沈穩、機智、精准的判斷能力,在空戰中以極銳利的眼睛和極矯健的身手,驅逐、擊落敵機,才能生還。
那時,年輕的我們多麽崇拜飛驅逐戰鬥機的英雄啊!
那種崇拜,隻有那種年紀,在真正的戰爭中才有,純潔誠懇,不需宣傳,也無人嘲弄。
常年在淒厲警報聲中奔跑躲避的人們,對於能在天空擊退死亡的英雄,除了崇拜,還有感謝和慚愧,更有強烈的虧欠感。
當我們在地上奔跑躲避敵人的炸彈時,他們挺身而出,到太空去殲滅敵機。
當我們在弦歌不輟的政策下受正規教育時,他們在骨嶽血海中,有今天不知明天。
但是,他信中一再地說,在他內心英雄崇拜的歌頌,更增強他精神的戰鬥(combat)。
隨軍牧師的夢,始終未曾破滅。民國卅一年(1942)到美國受訓時,和科邏拉多州(Colorado)基地的牧師長期共處,參加他們的聚會,更增強了這個意唸。
回國在昆明基地參加當地的教會,得到他一生最溫暖的主內平安。
他後來大約也知道,中國軍隊中沒有隨軍牧師這制度。但是,這個願望支撐著他。
不在醇酒美人之中消磨,可以有個活下去的盼望,得到靈魂真正的救贖。
他是第一個和我談到靈魂的人。
《聖經•詩篇》("Great Psalms of the Bible ")第二十三篇,是祈求平安的名詩。
但是,他卻誦念「使我靈魂蘇醒」("he restores my soul ")那一段。
在我們那時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沒有人提到靈魂的問題,終我一生。
這是我閱讀深切思考的問題。
在我母親遺物中,我找到兩張他升上尉和中尉的軍裝照,臉上是和硬挺軍裝不相襯的溫熙的笑容。
五十年來,我在許多的戰爭紀念館重尋他以生命相殉的那個時代。
民國八十七年(1998)他弟弟寄來河南《信陽日報》的報導,追述他殉身之處:「在一九四五年五月,確有一架飛機降落在西雙河老街下面的河灘上,有很多人好奇前去觀看。飛機一個翅膀向上,一個翅膀插在沙灘裡。過了幾日後,由上面派人把飛機卸了,用鹽排順河運到信陽。」
三仟字的報導中,未有詞組隻字提到飛行員的遺體。
飛機未起火,他屍身必尚完整,鄉人將他葬於何處?
五十多年來似已無人知道,永遠也將無人知道。
那曾經受盡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之苦的靈魂,在信仰宗教之後隻有十年生命中,由地面升至天上流浪,可曾真正找到靈魂的安歇?還是仍然漂泊在那片托身的土地上,血汗遊魂歸不得?
收到這張《信陽日報》的深夜,肆聲喧囂漸息。
我取下他民國廿六年(1937)臨別相贈的《聖經》,似求指引,告訴我,在半世紀後,我該怎麽看他的一生;我的一生毫無阻隔地,一翻開竟是舊約《傳道書》("Holy Bible:Ecclesiastes ")的第三章: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舍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There is an appointed time for everything. And there is a time for every event under heaven--A time to give birth and a time to die...;
A time to search and a time to give up as lost; A time to keep and a time to throw away.
A time to tear apart and a time to sew together; A time to be silent and a time to speak.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hate; A time for war and a time for peace.)
這一切,似是我六十年來走過的路,在他的祝禱之下,如今已到了我「舍棄(生命)有時」之時了。
所以,《傳道書》終篇提醒我,幼年快樂的日子已過,現在衰敗的日子已近;而我最愛讀的是牠對生命「舍棄有時」的象征: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返回。
……杏樹開花、蚱蜢成爲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爲人歸他永遠的家,吊喪的在街上往來。
銀煉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Before the sun and the light,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re darkened, and clouds return after the rain.
...The almond tree blossoms, the grasshopper drags himself along, and the caperberry is ineffective. For man goes to his eternal home while mourners go about in the street.
Remember Him before the silver cord is broken and the golden bowl is crushed, the pitcher by the well is shattered and the wheel at the cistern is crushed.
Then the dust will return to the earth as it was, and the spirit will return to God who gave it.
Vanity of vanities, says the Preacher, all is vanity. )
我再次讀牠已是由南京歸來,看到了黑色大理石上「張大飛」的名字。
生辰和死亡的年月日,似乎有什麽具體的協議。
一些連記憶都隱埋在現實的日子裡,漸漸地我能理智地歸納出《聖經》傳的道,是「智慧」,人要從一切虛空之中覺悟,方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