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
「花不可以無蝶」,這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60多年前,在他之英文版《生活的藝術》中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人具有「東方情調之生活方式」時所引用清人張潮名著《幽夢影》中之一句格言。
清人張潮之《幽夢影》,亦因緣於林語堂先生之推介,而從幾百年前走到了現在,從而被今日之讀者所接受,所欣賞,所喜愛。
「遊玩山水,亦複有緣。苟機緣未至,則雖近在數十裏之內,亦無暇到也。」(清人張潮:《幽夢影》)
言語是意念之反射。
讀書、品詩,同樣要有機緣。猶若佛家講因緣、緣分,因緣即條件或起因。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因緣無時不有,也無處不在。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乃至相處共事,皆為因緣。
其實,佛教所說之「因果」,不僅是勸人行善之說辭,實乃為宇宙人生之「實相」。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之觀點來解釋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之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爲「迷信」,殊爲遺憾!
在宇宙中,各種事物在生成變化之過程中,皆有其因果作用。此一定理,可以包括物質現象和人類爲謀求生存福樂而作之一切行爲活動,其範圍不受空間、時間之限制。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是物質之因果;所謂作善受福,作惡受殃,乃為行爲之因果。「因果律」為佛法之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佛法;不信因果律,就得不到佛法之利益。
莊周夢爲蝴蝶,乃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爲莊周,即蝴蝶之不幸也。
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故此,不獨人與人,人與物,如遊某山、觀某水、覽名勝,便也是因緣。以遊山觀景論,的確存在這樣之情況。近在咫尺,卻數十年沒能去游玩,而迢迢仟哩以外之勝迹,甚至會多次往觀,是否因緣之關系,讀者可自思之。
不過,讀人可以無知,卻不能無趣。
「現代文明表現在生活節目上,最佳效果在於『交通』,人與物的運輸和訊與息的傳遞,節省了多少光陰。回想古代人的跋山涉水,車馬的勞頓,舟楫的憂悶,誤了大事,出了悲劇。愛因斯坦也認爲現代人在航行通訊上做得還不錯,值得向五千年後的人類說壹說,其他呢,愛因斯坦發了點脾氣,發給五千年後的人類看,意思是但願他們看到我們的荒謬、自作孽,感到奇怪(那就好了)。」中國最風雅之詩人木心先生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如此寫道。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閱讀木心先生之文章,是一種賞心悅目之享受。因為其文字點到即止,字字珠玑。
木心先生在《瓊美卡隨想錄》中,又寫道:
我躺著,躺著想,天堂是怎樣的呢,在天堂裏走壹天,脫下來的襪子,純粹是玫瑰花的香味。
天堂無趣,有趣的是人間,惟有平常的事物才有深意,除此,那是奧妙、神秘。奧妙神秘,是我們自己的無知,惟有奧妙神秘因我們的知識而轉爲平常時,又從而有望得到它們的深意。
磋乎!花,不可無蝶。人,豈能無趣?
龍年吉祥!